第二百七十七章 弥天大谎(1 / 2)

清末1909 绝壁滑沥沥 1222 字 2022-10-31

(第一更)

    1911年9月16日上午九点三十许,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引爆了整个京城城:中英结盟。

    这是一条前有未有的大新闻,消息一出,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然而,比这条消息本身更为石破天惊是其来源方式,而整个过程堪称匪夷所思,首先,结盟的消息并非官方宣布,而是《新京报》的爆料,在早上的紧急刊文中,它首先报道了中英结盟的消息,上面用几个大版面,详细公布了《中英密约》的所有内容,紧接着就有四家报纸同时转载,三万多份的印发量,几乎被一扫而空。

    之后,仅仅过了半个小时不到,该报馆即被警察查封,印刷原版也被没收,散发出的报纸在陆续追缴中,十分钟后,其余的四家报馆也遭到了同样的待遇,警察出动了上千人,进行全国封锁,甚至扬言要将涉案人逮捕归案,据消息人士透露,这次查封报刊的理由是泄露国家机密。

    这一前一后的两出双簧,几乎让所有人都认定,不管《新京报》的消息真实与否,“中英结盟”的传闻都绝非空穴来风,而这,恰恰中了某人的下怀。

    八个小时前,奕-劻最后一次派遣梁敦彦和朱尔典进行会谈,会议一直进行到了凌晨一点,在最后关头双方达成了协议,朱尔典同意对条款进行部分修改,主要是第一点:不再坚持中国军队优先撤兵的要求,而是选择乘船北上,到威海卫驻扎,之后会和清朝巡洋军队(北洋舰队)进行联合演习,三个月后撤出中国,在此期间,中方必须保证租界内的军队立即撤出,英**根据中方的行动而保留更改权,这样以来,既保存了大英帝国的面子,有让本次争端和平解决,双方最后各得所需。

    奕-劻的心思不言而喻,甚至堪称老谋深算。

    既然在针对谁先撤兵的问题上,良弼那边已经谈不动,而英国人只想要个保留面子,那倒不如从后者下手,只要英国人撤离上海,一切就好办了,所以他才想出让英国人北上的计划,毕竟那里可没有第二个“良弼”,至于怎么撤,以什么名义?那就好好办不过了,正好可以利用这次的《中英密约》,达到这个理所当然的目的。

    奕-劻的考量还远远不止这些。

    撤军只是一个开始,他要做的是打消资政院对他的所有弹劾,而《中英密约》的出现,恰好可以转移全国人民对他的围追堵截,既然中英是盟友,也就不存在什么“入侵”不“入侵”的问题了,这只是一次友好的妥善的真诚的军事交流,只不过涉及到了国家机密,没有第一时间向外界传达罢了,所以,资政院的大张旗鼓完全没必要,误解,纯属是误解,而之前的紧张对峙,也可以理解成军事盟友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摆平好了良弼和洋人,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怎么把这份《密约》公布出去,或者说,怎么把密约改成明约?

    梁敦彦的建议是,意外泄露,然后在大张旗鼓的封锁消息,如此,这份密约便更具真实性,而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也让外界摸不清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公众心里多半会相信,至少会很留意,毕竟,这个年代可没几个人感开政府的玩笑。

    到了这一步,一个弥天大谎就此成形。

    主意打定后,奕-劻当即授意载振将此这个消息散布出去,主要是报纸业,载振对此驾轻就熟,做起来也不难。

    最后,为了让这份《密约》看起来不像城下之盟,在秘密交给报社密约的内容上,奕-劻略微动了动手脚,附加条款自然全部删掉,在日期上,他也进行了必要的删改,这也造成了公众的模糊,分不清这封密约是由来已久还是被迫签订,奕-劻很清楚,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