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史记和新文字!(2 / 2)

“我其实已有底稿,试抛出一段,望诸位品鉴……”

多说无益,直接端上来。

“赛里斯演义第一卷,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没有错,所谓《赛里斯演义》,实质上就是前世蓝星赛里斯的官方正史!

罗兰以借假修真的方式,现实和架空如镜对照,搬运了过来!

以这一正史为主干,其他诸多名人轶事,稗官野史,名著经典,诗词文章……

都可以顺理成章的掺杂其中!

众人惊讶的听着他当众宣讲,一些人已经开始施展「抄写术」,飞快记录起来。

很快,有人开始发现不对。

“这是一种全新的文体,竟然是用新的叙事体例记录而成!”

“这不同于记事刻辞或者卜辞……”

“「抄写术」对好些字不起作用!”

后世的叙事手法和遣词造句,跟甲骨文金文的刻辞,铭文是不同的。

后世的一些文字,在甲骨文和金文当中也是缺失的。

比如说“轩辕”二字,最早出自于篆字,《说文解字》当中有所收录,但甲骨文和金文当中都没有。

还有神灵的“灵”字,弱而能言的“弱”字,幼而徇齐的“徇”字,成而聪明的“聪”字。

以目前罗兰所构建的赛里斯文字,都没有对应的字形。

好在,罗兰自己也施展「抄写术」,当众投屏,将其补全。

“咦?这些新字……是金文编的补集么?”

众人讶然。

“不,这些是……篆字!

罗兰曾经跟我讨论过!”

台下某处,来自福尼尔法师塔的蒂博讶然道。

此刻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种排列整齐,线条匀净的新书体,整体的章法布局和字体结构远比之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规整。

而且里面还多出了许多之前前所未见的新文字。

露妮芙丝恍然大悟:“这些字我认得,是篆字!”

斯考德,伊雯,芙萝娅这些身边亲近的学派成员,同样也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在这一刻纷纷辨认出来。

这是罗兰特意不避开他们,提前作铺垫的结果。

坐在附近的伊瑟尔法师塔人员讶然。

“篆字?”

没听说过……

等到罗兰念完五帝本纪的第一篇,并且堂而皇之的把‘太史公曰’给抹掉,打算以其他形式来呈现时,众人迫不及待的举手提问,询问那些他们不甚理解的是否新字。

罗兰笑着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篆字一般指篆体,篆体,为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广义上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狭义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它的发展历史跨越商周以来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春秋战国,乃至于秦国一统天下。

然而此刻,罗兰采取的是偏向于后世的秦小篆方笔,并未在书法领域有所延展。

他所先做的,是把字给“造”出来,遣词造句也一步提升到司马迁作《史记》的阶段,把二十四史之一的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搬运过来。

这一步跨越性远比之前要大,而且史书作演义,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也确实是深涩难懂,不易传播。

然而正如之前架空与现实的对照,正史作演义也是同样的对应关系。

罗兰也对自己的受众群体有信心,诸多法师和吟游诗人们有足够的能力把它消化吸收,并且翻译过去。

果不其然,智力高绝的法师们已经开始依循着之前的积累猜测它的意义,试图理解当中所蕴含的文言文。

这是中国古代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概念。

太史公作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文体,被后世的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即便抛开历史领域本身的价值不论,单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高明的。

罗兰把这些搬运过来,等于把几千年历史以及太史公司马迁毕生的心血展现在众人面前。

即便现在因时间和环境有限,只给出了第一篇五帝本纪,其所蕴含的价值也是难以想象的。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量巨大。

实在太大太大了!

此篇4000多字,翻译成白话文8000多字,不仅从文体和格式上面与之前的赛里斯语有所不同,新字也增加了许多,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篇具有奥术价值的论文。

而当众人细细品味其中内涵,发现当中所讲述的是部落时期的上古帝王传记和部落战争史,更是被其中的历史故事所吸引。

和好些明清小说一样,把历史事件当成故事来看,其实并没有后世的商业化小说那么曲折离奇。

但在生动的语言和春秋笔法的详略得当控制下,也能品出几分跌宕起伏。

更为难得的是,由于这本来就是前世蓝星的正史,它的内在是自洽圆满,丰盛无比的,不知比单纯只为娱乐消遣的商业小说高明多少去。

当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一鳞半爪的方式展现在了亚特莱茵人面前。

众人听着听着,一开始还没有察觉到其中的妙处,但渐渐,浑身鸡皮疙瘩立起,整个身躯都如同触电般震颤起来。

他们仿佛看到了,云山雾罩的天空之上,一个庞然大物如同浮光掠影般在云层上空飞过。

仅仅只是惊鸿一瞥,都叫人油然的震撼。

贵宾席上,露妮芙丝面色酡红,眼神迷离。

突然,身躯一颤,打了个冷战。

终于才像是如释重负,绷紧的身躯缓缓松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