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又有车坐了(1 / 2)

和刘叔分开,苏清麦赶忙跑去供销社,怕去晚了就没了。

  果然,还好上午就来了,轮到苏清麦时,摊子上没几两肉了,苏清麦直接把剩下的包圆了。

  苏清麦就只买了肉,趁着苏妈妈给的肉票快过期之前用了,至于其他的,苏清麦看了一圈,买了点那种一分钱一颗的水果糖,哄孩子还是不错的。

  剩下其他的,苏清麦可以从“超市”买,那可便宜多了,还不要票,只需要快到知青院的时候拿出来装装样子就行。

  路过邮局,进去看了看有没有苏家人的回信,毕竟也好几天了,不过苏清麦显然是高估了这个年代的物流水平,里面的女柜员说至少还得等半个月,不会这么快。

  好吧,那就再等等,苏清麦又问了下邮寄物品怎么收费。

  苏清麦想着给苏家人寄些东西回去,借着自己在农村,有渠道,可以寄些吃的回去,毕竟苏家人虽说是城里人,可每个月的票据都是有限的,

  自己可以靠着系统,可苏妈妈他们才把钱票都给了她,家里怕是不好过。

  自己占了人家女儿的身份,虽说自己不来,她也活不下来,可………………

  那就让她来替“她”孝顺他们吧。

  既然来都来了,就寄了吧,下次再来镇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

  苏清麦借着背篓拿出一袋五斤重的大米,进“超市”看看还有些什么可以寄的,还好带了背篓出来,不然都不好掩饰。

  一打开“超市”,苏清麦惊奇地发现“超市”里面的东西变多了。

  ‘小帅,什么情况?!!’

  苏清麦看着“超市”的规模有些不可思议,这也太大了吧,都跟后世商场里的差不多了。

  “哎呀,我就说好像有什么东西忘记了,你上次不是说东西少嘛,然后我就升级了一下,昨天刚升级完成,结果忘记告诉你了。”

  001有些抱歉的说,自己怎么能在工作上失职呢。

  ‘没事没事,让我看看还有什么比较方便邮寄的。’

  苏清麦又拿了只风干鸡,一大袋干木耳,一条腊肉,不敢拿太多,背篓就那么大点,也装不了太多东西。

  让女同志寄了份加急,苏清麦就在旁边等着称重算钱。

  “你这是给家里寄啊。”,女同志看着这么些东西随口问道。

  “是啊,城里啥啥都限购,这不碰上这边的老乡了,就淘换了点给家里寄去,改善改善伙食。”

  “像你这样下乡了还惦记着家里的知青不多哦。”女同志在邮局工作见的最多的都是知青从家里收东西,还是头一回看到有知青给家里寄的。

  一来二去,苏清麦知道了女同志叫张翠翠,来这上班一年多了,目前还是个临时工。

  闲聊中,苏清麦看到柜台旁边有报纸卖,突然想到稿费也是个收入来源,自己经常能看到年代文里会有女主给报社投稿的情节。

  她也可以试试,首先得先了解这个时代的风格,还得买本红宝书,这个时候谁都会几句主席的话。

  不过,怎么记得之前好像买过?但又没什么印象,不记得了,还得回去翻翻。

  买了份市里的青年报和农村报,还买了份省城的周报,一共三份。

  “一份5分钱,一共一毛五。”

  张翠翠站起来给苏清麦拿新报纸,苏清麦才发现她居然怀孕了,看着有5、6个月了。

  看脸感觉才18、9岁的样子,果然,一问还真是才19岁,不过这个年代的人都结的早,生的也早。

  “诶,同志,有杂志吗?”

  投稿投稿,不一定非得是报纸啊。

  “有,你要?”,张翠翠狐疑地看了她一眼,“杂志贵些,一本就要五毛,喏。”

  说着把杂志递了出来。

  怪不得外面只看到报纸,原来放在里面了,也是,一本5毛呢,抵得上10份报纸了,苏清麦只是顺嘴问了句,没想到还真有。

  “要的,还有别的吗?”

  苏清麦翻了翻手里的《青年会》,都是些故事类的,感觉跟现代的小说差不多。

  “没了,就这一种。”

  买杂志的人少,买报纸的人其实也不多,多是些单位定的,张翠翠打量了下苏清麦,看着家里条件挺好,身上的衣服都是新布。

  知青嘛,知识分子,看些杂志也正常,那些故事她也爱看。

  “行吧,那就这种。”

  苏清麦还顺手买了些信纸,回去试着写写。